重擊晚期事件發生在行星形成約5億年之後,(眾行星形成的時間約在45億年之前,重擊晚期事件則發生在39-40億年之前),當時發生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和月球。為什麼會在行星和太陽系形成後這麼久的時間,突然在小行星和行星之間發生劇烈又頻繁的撞擊?有可能是大型行星突然改變它們正常行徑的軌道,造成重心引力擾亂太陽系外側所有的岩石、小行星、和彗星,而正當軌道被搗亂時,許多小行星體在太陽系中急速亂竄而撞上火星、月球、和地球的表面。也有其他的理論對重擊晚期的發生給予不同的見解,如海王星和天王星的形成較為緩慢,當它們終於變成行星時,擾亂了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而產生重擊晚期。
我們所知道的重擊晚期的資訊,最主要是採樣自月球的岩石標本,這些約有38億至41億年之久的岩石,似乎是經過撞擊後而產生的熔岩,其他跟重擊晚期有相關證據的例子,如在水星的卡洛里盆地裡,有很多受撞擊後而產生的隕石坑,在火星的南半球上,有巨大的隕石坑,和地球上也有37億年之久的外星鎢同位素岩石。
而且地球上也很少有超過39億年之久的岩石或礦物,這可能跟重擊晚期後,接著發生大陸漂移事件,這些幾乎摧毀地球當時的地殼和岩石。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想像出重擊晚期事件,把地球的表層摧毀的體無完膚時,也為冥古宙畫下句點。重擊晚期對地球來講,是一場災難性的結局,不管從地球的形成(45億至47億年前)到冷卻(地殼熔岩或許在44億年前冷卻後形成固體),還是對海洋的形成到生命的起源(在重擊晚期開始之前)。在重擊晚期之後,太古宙開始,從39億年前開始到接近25億年前。在太古宙時,經歷了大陸地殼的形成(或重新形成),大陸漂移和原核生物出現(原核細菌的原始中間體,和其原始中間體所進化的古細菌與細菌)。
有一些在重擊晚期受到撞擊所形成的隕石坑,其大小可達到一個大洲的面積,這些大規模的撞擊發生頻繁,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世紀,在重擊晚期的高峰期期間長達2億年之久。很多撞擊可能來自冰凍的彗星,因此重擊晚期的襲擊,或許明顯的增加了地球表面上的含水量,果真如此的話,那在重擊晚期之後,海洋的面積應該是大於冥古時期所凝聚的海洋面積。
Links about the Late Heavy Bombardment:
- David Darling's Late Heavy Bombardment description in hi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 The BBC has a little video you can watch about the LHB.
- Nature geoscience articles with references to the late heavy bombardment. Check out this article about orbit migrations of giant planets as the likely cause.
- NASA has a page about the late heavy bombard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