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法王拿破崙三世 (西元1808-1873年) 在巴黎推行城市改造计画,改造之一的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 house),在1861年时公开投标剧院建筑的设计作品,最后由查尔斯葛尼耶(Charles Garnier 1825-1898年)当选为设计巴黎歌剧院的建筑师,因此巴黎歌剧院又称为葛尼耶歌剧院(Garnier opera house)。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的建筑规模可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歌剧院,其占地有三英亩,剧院内可容纳2000位的观众和450位的演出者。而巴黎歌剧院在整地挖掘地基的过程中,渗入了地下水层,所以在歌剧院幽暗的最底层,便成了一池湖水。
葛尼耶的设计风格又被称为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的建筑风格,他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和巴洛克的建筑精华。歌剧院内铺设大理石的花纹地板、陈列造型优美的青铜雕像 、悬挂华丽的水晶吊灯、 画作精致的天花板壁画、和雍容华贵的红丝绒布座椅,分别安置在五层楼高的观众席上, 让巴黎歌剧院的整体,呈现出欧洲宫殿般的豪华气派,既古典又优雅。
巴黎歌剧院屋顶上的雕像
目前巴黎歌剧院的表演节目涵盖芭蕾舞蹈和古典音乐会,偶而也会有歌剧的演出,不过要在巴黎听歌剧的话,则以巴士底歌剧院(Opera Bastille)为主要的演出地点,可上网购票。
相信很多蜂拥而至巴黎歌剧院的拜访者,不乏受音乐剧〝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的影响。此音乐剧原为法国作家葛思顿勒洛斯(Gaston Leroux)的小说作品,剧情是描写一位才华洋溢但脸部有缺陷的音乐作曲家,因其丑陋的外表而神祕的隐居在巴黎歌剧院的地窖深处,后来爱上一名小牌女歌手,而衍生出一连串的情节。“歌剧魅影”的故事在1909-1910年时,连续刊载在杂志上,然后集结成书,故事的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甚至被拍成电影。1986年英国名作曲家安德鲁韦伯(Andrew L. Webber)将故事改写为音乐剧而畅行于伦敦,经韦伯诠释后的演出更风靡全球,让巴黎歌剧院名扬于世,更增加了歌剧院的神秘色彩。
|
|
相关连结
1. The Paris Opera official site.
2. A pag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ith links to 360-degree images of the Paris Opera
3. Christopher Curtis Mead's dissertation on the Paris Opera.
4. A description of the Paris Opera at Architecture Week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