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為法國著名的景點之一,座落於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 (Ile de la Cité)上,依傍著流經市中心的塞納河(Seine River)。在巴黎都市的發展史上,西堤島和相鄰的聖路易島(Ile St. Louis) 皆為巴黎市中心早期的起源地,尤其是西堤島在第十至第十四世紀時曾貴為皇室成員的居住地。
巴黎聖母院的正門
大主教莫理斯蘇利(Maurice de Sully)在西元1160年發起了興建聖母院的計畫,在西元1163年開始施工,直到西元1345年完工,歷經182年。每座教堂的建築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聖母院採用歌德式的建築,其特色為高挑輕盈,一反傳統羅馬式建築那種厚實的感覺。這種高挑輕盈的歌德式建築在12~14世紀的法國相當盛行,聖母院也成為歌德式建築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教堂內石柱高聳至屋頂的拱頂(stone pillars soar to the roof-vaults),拱頂的設計以尖肋拱頂(vault rib)為主,所以高度比傳統式的建築物更有空間感,也因為挑高的空間,所以才能配合室内大型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窗的設計,在陽光的滲透下,更相映出教堂裡莊嚴美麗的氣氛。 教堂外,特殊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設計,除了可以强化支撐增高的教堂牆壁和屋頂的拱頂外,每個飛扶壁都有排水的效果,所以巴黎聖母院算是歌德式建築的代表傑作(masterpiece of Gothic architecture)。其他的教堂如夏特教堂(Chartres)始建於1194年, 伯日教堂(Bourges)始建於 1195年, 海姆斯教堂(Rheims)始建於 1211年, and 亞眠教堂(Amiens)始建於1220年,也都是有名的歌德式建築。法國歌德式的建築風格後來更帶動了13~15世紀歐洲教堂建築潮流的風範,19~20世紀人們再度熱衷於復甦歌德式建築。
飛扶壁可支撐增高的牆壁和屋頂,也有排水的效果。
假如訪客是從教堂西面來觀賞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則可清楚的發現這一面的建築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的拱廊有三道大門,是主要的入口,在每道門的石牆上,排列著擷取自聖經故事的石雕像,雕工細緻精琢,尤其是巍峨矗立在中間那道門的雕像,便是來自聖經中“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的故事。中層的高窗分隔了底層的拱廊,在外牆的中間,嵌著一扇美麗的圆形玫瑰窗(rose window),整座聖母院裡共有三扇玫瑰窗。第三層為鐘樓(towers),遊客可拾376階的石梯上南鐘樓觀賞巴黎市中心的景色,南鐘樓裡有一座1686年鑄造,重達15噸的大鐘。
巴黎聖母院的玫瑰窗
十九世紀的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便是以巴黎和聖母院為背景,完成了鐘樓怪人“Hunchback of Notre Dame”這部經典名著。1996年迪士尼電影製片廠,也以聖母院的建築為號召,製作了一部卡通影片。
|
|
相關連結
1. The official site for the Notre Dame Cathedral of Paris.
2. The Sacred Destinations travel guide has a fine article about the Cathedral.
3. Good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thedral at the Great Buildings site.
4. Earthlore has a fin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tre Dame cathed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