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探訪, 當初法國政府計畫建造艾菲爾鐵塔的目的,是為了迎接西元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和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於是公開徵求代表性的作品,在眾多的參賽作品中,最後由橋樑工程師艾菲爾(Alexandre-Gustave Eiffel 1832-1923) 拔得頭籌。然而由諾吉爾(Emile Nouguier 1840-1898)、柯奇林(Maurice Koechlin 1856-1946) 和蘇維特(Stephen Sauvestre 1874-1919) 等人執行大部分的設計工程,1887年開始施工,並於兩年內完成整體工程。
矗立在塞納河畔邊的艾菲爾鐵塔
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實際高度為300米,共銜接了18,000段鐵塊,重達7000噸。最底層,由四個塔墩奠基,其建築角度,提供了抗風阻力的效果,連接塔墩的鐵架,添加具有裝飾和紀念性的拱門,使鐵塔本身更增加了美學上的光彩。艾菲爾鐵塔的塔身共分為三層平台,其令人暈眩的高度,足以讓遊客駐足瀏覽巴黎的景色。
塔墩
十九世紀時期頗為流行以鑄鐵和熟鐵 (wrought iron)為建築的結構,很多橋樑、玻璃屋、火車站和摩天大樓都以鐵架或格子為結構。艾菲爾鐵塔的創新十分引人注目,可說是新式建築方法的典範。1889年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的同時,有另一樣吸引人的鐵架建築,便是機械館 (Galerie des Machines),高43米,佔地約有420米×110米的面積。幾十年後,在20世紀初期,熟鐵建築開始被鋼鐵或格子款式作為建築的結構所取代。艾菲爾鐵塔曾經保持過世界最高建築物的記錄,此記錄維持到1930-1931年,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的建成。
熟鐵建築的結構
艾菲爾鐵塔足以代表對建築物的另一種新的審美觀念,艾菲爾鐵塔的前衛建築風格,引發當時一些人民的憂心。這種以鐵格子為主體的建築架構,跟法國人崇尚高雅氣質的建築文化,有點格格不入。沒想到鐵塔建成後,卻吸引了大批的觀光人潮, 意外的為法國政府帶動了旅遊經濟的發展,在世界博覽會期間,有將近兩百萬的旅客到此一遊,經營鐵塔一年後的收入,已經快平衡當初建塔的開銷。
雖然建造艾菲爾鐵塔前後,有各方人士的抗議聲不斷,原本預定在世界博覽會後,於西元1909拆除,但艾菲爾鐵塔因其塔頂極高,對無線電台和軍用通訊有所貢獻,對旅遊貿易也有其利益,所以法國政府才將它保留至今,艾菲爾鐵塔才能聞名於世,也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代號。
|
|
相關連結
1. The Eiffel Tower Tour at the official site of the Eiffle Tower.
2. The history of wrought iron.
3. Good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iffle Tower at the Great Buildings site.
4. Library of Congress images from the 1889 World's Fair.
5.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Bu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