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基本上是離不開紙,寫字用紙、包裝用紙、餐廳用紙、連上個洗手間也需要用到紙,紙的需求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古埃及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有最早的紙類-莎草紙的存在, 在將近二千年前的中國, 也出現經過改良的紙,一種更便於書寫的紙,所以“紙”在中國被列為重要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並列其中),它的存在對人類有很重要的貢獻。
埃及莎草紙
中國早在文字出現之前(西元前1700年之前),就有結繩記事的方式,和印加文化的奇普結繩(quipu knot)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文字出現以後(漢字最早出現在大約西元前1600年-前1700年左右),記事的方式和字體也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變化,如在商朝(約西元前1600年-前1046年左右)的「甲骨文」,算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物,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的起源便是把文字雕刻在龜甲和牛骨上。而稍晚出現的「鐘鼎文」則發生在商朝末期(西元前1300年左右)到西周時期(西元前1046年-前771年), 把文字刻在鐘、鼎或其他的青銅器上,這跟當時已經有精湛的鑄銅技術有關,這些古物上的文字流傳至今。春秋末期(西元前771年-前475年)的竹簡和戰國時代(西元前475年-前249年)的縑帛,也成為當時記載書契的工具,可惜的一點是竹簡體積大又重,攜帶起來很不方便,縑帛雖然輕便多了,可是昂貴的價格並不是一般人能負擔的起。到了西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出現了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叫做灞橋紙,其紙質相當粗糙,不適用於書寫。
西周的頌鼎(食物容器),製造於西元前827年 -前782年。(摄于上海博物馆)
到西元105年的東漢時期,一位在朝廷中擔任尚方令的蔡倫,改良了造紙的技術,他以桑椹的樹皮、麻頭、破布頭、和廢魚網做為原料,其製紙過程得先將這些材料切碎後,加水浸溼,再加入石灰,經過蒸煮、搗爛、打漿後成為紙漿,然後再經過抄紙的手續,有技巧的用細竹簾篩起一層散佈均勻的紙漿,再透過壓紙脫水的過程,晾乾後就是一張柔軟的紙。 蔡倫的造紙技術不但紙的質地輕薄、利於書寫、攜帶方便、製造成本也比絲綢更便宜。
在西元650年,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地區,從8世紀中期到10世紀末期,撒馬爾罕成為造紙中心,造紙術遍傳伊斯蘭的國度,取代了莎草紙和羊皮紙(獸皮製)的使用,成為寫作的材質。到了12世紀,在西班牙和義大利,有些歐洲人開始從事造紙的工作,因為在當時的歐洲和伊斯蘭的國度,在宗教上有認知不同的因素,所以在造紙初期,歐洲人對紙產生了排斥感,因為把紙跟伊斯蘭教畫上了等號。總之,中國的造紙術除了對中國本身,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後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