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名列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這座大橋橫跨珠江口(Pearl River Estuary)外的伶汀洋,主要是銜接香港、珠海和澳門,全長共有55公里,費時九年才完成這項艱鉅的工程,假如沒有明顯的海平面上升,使用年限為120年。建造這座橋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縮短香港對珠海和澳門之間的行程,把原本需要以陸地繞道約3個小時的車程,或70分鐘的海路航程,縮短為30分鐘的跨橋時間(假設在沒有交通阻塞之下),規劃者期待這條快速通道對活絡三地的經濟能帶來很大的助益。
在造橋的規劃前期,針對來自土木工程界和社會多方的聲音,工程師在路線佈局、行駛時間和橋樑種類,都極其慎重。首先這個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屬於生態保護區,如何讓這個工程的進行不傷害到白海豚的生存,而且也不造成對海洋生物的環境污染。其次,在伶汀洋出入的船隻一向頻繁,如何不影響航道的通暢,最後,路線要經過的香港段也緊鄰繁忙的香港國際機場,如何確保橋塔的高度能不阻礙飛行的安全。因此針對這些考量之下,造橋所需要用到的大型橋體和組件,事先在工廠進行製造,然後再運到施工地點安裝,如此一來,減少了在海上作業的時間,降低對自然環境的騷擾,而大橋島隧的工程方案,則解決飛安和水道通暢的問題。在大橋的部分,由孟凡超總工程師負責,在島隧的部分,則由林鳴總工程師負責,整個團隊完成了這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何謂大橋島隧工程?顧名思義就是整個建築架構是結合了橋樑-人工島和海底隧等工程。港珠澳大橋的西端是鄰近珠海和澳門的交界點,東端則靠近香港機場,兩端是終點站,座落在人工島上,當地政府的移民局在此設有海關的檢查哨,在西端把交通分別到珠海口岸和澳門口岸,東端則叫做香港口岸,旅客在此辦理出入境。假如是從珠海口岸或澳門口岸出境,會上一段長達22.9公里的主體橋樑,然後接軌島隧工程的路段,這個路段因爲靠近香港國際機場,所以島隧的設計形成一個開放的空間,解決了飛機起降安全和船隻航行暢通的問題。建造的兩座人工島,各有十萬平方米大,兩島中間以6.7公里長的海底隧道連接,過機場後,從珠海或澳門的旅客便可進入港珠澳大橋最東端的香港口岸。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島隧工程中的人工島,假如以傳統的方式建造,一般需要花兩至三年的時間才能完工,而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採用創新技術,以120個22米寬50米高的鋼圓筒,一根一根並列,形成島狀,直立海床,最後填土築島的方式,以7個月的時間完成,而海底隧道是以33節的沈管,在深埋海底下40多米,所組合而成的, 隧道這部分不是裸露在軟泥上,而是築在海床下(埋在軟泥下)。
世界上有很多的跨海大橋,談其規模,沒有一座在技術上比港珠澳大橋的困難度高,具有大橋島隧的建築模式,可相對比較的有北歐的厄勒海峽大橋,這座跨海大橋是連接丹麥和瑞典兩國,全長為16公里,沈管隧道長度為3.5公里,這座橋除了可供汽車行駛之外,也供火車行駛。還有韓國的巨加大橋,這座橋連接釜山和巨濟島,全長為8.2公里,沈管隧道長度為3.7公里。
|
|
相關連結
The Transport Department 香港段運輸署,口岸對口岸的過境穿梭巴士是24小時開放,需要搭乘的旅客,在口岸辦理出入境手續後,可在此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