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生物

宇宙大爆炸

電子和質子

行星系

銀河系

太陽

冥古宙

地球

月球

重擊晚期

太古宙

板塊運動

大陸地盾

原核生物

化石

元古宙

氧氣大災難

真核生物

水藻

羅迪尼亞

成冰紀

後生動物

埃迪卡拉紀

顯生宙

古生代

寒武紀

寒武紀大爆發

三葉蟲

最早的脊椎動物

最古老的魚

奧陶紀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志留紀

北美五大湖

最原始的陸地生物

氣候暖化

泥盆紀

最早的昆蟲

最早的蜘蛛

阿帕拉契-瓦希塔造山運動

 

科技歷史

www

第一個網頁

YouTube

Google

Yahoo

Facebook

 

歷史年表首頁

本文英文版(English)

簡體

美國著名大學網頁

人文歷史

乍德人猿

生火

語言的起源

文字的發明

輪子

英國巨石陣

宗教的起源

漢摩拉比法典

死海古卷

蘇萊曼一世

 

中國歷史

油井

第一本字典

算盤

紙幣

火藥

指南針

紙的發明

降落傘

活字印刷術

天然氣

獨輪車

港珠澳大橋

 

法國歷史

凡爾賽宮

巴黎歌劇院

艾菲爾鐵塔

聖母院

羅浮宮

 

美國歷史

比爾摩莊園

 

土耳其歷史

聖索菲亞大教堂

鄂圖曼建築

 

西班牙歷史

阿罕布拉宮

皮薩羅

巴特婁之家/新藝術主義

 

葡萄牙歷史

達伽馬

 

英國歷史

埃德加國王

在第10世紀時,英格蘭人開始有身份認同和國家的形成,於西元959-975年埃德加國王 (King Edgar)的執政時期,以郡組成地方政府 ,英格蘭因此有了定義。

英格蘭人的身份認同是歷經好幾個世紀才建立起來的,但最明顯的因素是來自三個種族之間的通婚(intermarriage)和文化上的交流:

1. 不列顛人(Britons)是英格蘭人口中的組成基礎,至今不列顛人的基因,仍佔最主要的部分。他們來到大不列顛群島的時間,應該發生在新仙女木時期(Younger Dryas )之後,當時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尚未被海水淹沒。不列顛人的文化,在青銅器時代晚期到西元的前五個世紀,是受凱爾特人和羅馬人這些外來移民的影響;

2. 英格蘭東部的日耳曼文化,可能被羅馬人征服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他們的表親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這支外族是在第5-7世紀,來到英格蘭的。

3. 在第9-11世紀時,丹麥人(Danes)、挪威人(Norwegians)和其他的維京人(Vikings)傳入了北歐文化。

在第11世紀,諾曼人(Normans)征服英格蘭,諾曼人的到來,在英格蘭這片土地上,增添了法國-拉丁文化,不過即便如此,英格蘭人對自己是英格蘭人的身份認同,早就紮根了。對英格蘭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意識,更超越了其他周遭鄰近小國,如麥西亞(Mercia)或威塞克斯(Wessex)等,或種族,如在西元900-973年進來的丹麥人或撒克遜人。

歷史的里程碑:

• 在英吉利海峽和北海還是處於低地,尚未被上升的海水覆蓋住時,人類從西班牙徒步到大不列顛群島。當殖民和征服當地的凱爾特人(Celtic)、羅馬人(Roman)、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和諾曼人遷移到大不列顛群島時,從DNA的研究發現,也從來沒有明顯的取代當地的原住民,今天大多數的英格蘭人,其基因大部分是來自西元前9000年左右,遷徙到此的原始移民。

• 在青銅器時代(Bronze age),凱爾特文化和語言是從伊比利亞半島和法國南部傳入不列顛群島的。屬於前凱爾特文化的巨石陣和類似新石器時代的紀念碑,在進入鐵器時代(Iron Age)後,轉變為凱爾特文化。

• 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顯然有些行政中心,偶爾會為了防禦要塞和武器文物而進行戰爭,這時的不列顛尚未統一。

• 英格蘭東部在尚未被羅馬人征服之前,或許已經有人使用原盎格魯-撒克遜日耳曼語(proto-Anglo-Saxon Germanic language)了,當凱爾特語還在不列顛群島的其他各地使用著,凱爾特語後來也演變成威爾斯語、康沃爾語、蓋爾語等。唯一的一個例外,大概是皮克特人,他們所講的語言或許跟北歐的前印歐語(pre-Indo-European languages)有關,有可能是一種閃語(Semitic language)。

• 西元43-87年,羅馬人統一英格蘭和威爾斯(Wales),稱為不列顛尼亞(Britannia),為時300年左右的統治。

• 在西元370-410年之間,羅馬帝國的軍隊和行政當局要撤出英格蘭的領土時,便警告當地人民要自行武裝防禦。

• 在西元410-449年之間,前羅馬政府退出後的不列顛尼亞,幾乎沒有抵抗外敵的防禦能力,因此各地首領在其土地上建立起防禦工事,以對抗那些非羅馬人的掠奪者。 沃提根(Vortigern)在此時崛起,成為不列顛尼亞王國中,不列顛人的領袖,他的兒子是沃特米爾(Vortemir)。奧雷利亞努斯(Ambrosius Aurelianus)是沃提根的繼位者,縱貫西元460年代,似乎成功的擊退撒克遜人。

• 在西元449-473年之間,來自日耳曼,可能是弗里西亞(Frisia)朱特部落的亨格斯(Hengist)和霍莎(Horsa)兩兄弟,定居在肯特(鄧納特島 Isle of Thanet)的東部,他們算是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s)上,移民/入侵不列顛的始祖。

• 里奧瑟莫斯·阿瑟里烏斯(Riothamus Arthurius)是不列顛人的首領之一,於西元454年左右,升任領導的職務,並在不列顛和高盧(Gaul)進行競選活動,直到他在西元470年離任。他有可能是沃提根的女婿,或是跟奧雷利亞努斯有關係,他似乎在撒克遜人和不列顛人的圈子裡都具有權威,地位也比奧雷利亞努斯高。 他有可能是塞迪克(Cerdic)的父親或是祖父,塞迪克(Cerdic)是威塞克斯的首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統治時期為西元519-534年。 歷史學家約達尼斯(Jordanes)於西元551年著作的《哥特史 》( Gothic History)中提到,這名“里奧瑟莫斯(Riothamus)”派遣12,000名士兵進入高盧,幫助安特米烏斯(Anthemius)皇帝對抗西哥特人。 這位里奧瑟莫斯·阿瑟里烏斯,大概是亞瑟王傳說中的歷史人物。

• 在第5世紀和第6世紀期間,不列顛人和日耳曼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之間,發生了明顯的衝突和邦交聯盟的更換。 從本質上來講,這可能回歸到前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時期的政治組織模式。

• 在第6-8世紀期間,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形成諸國:諾桑比亞(Northumbria)、麥西亞、威塞克斯、東英吉利(East Ang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和蘇塞克斯(Sussex)。康沃爾郡(Cornwall)是在頓諾尼亞王國(Dumnonia ),一塊屬於不列顛人而非撒克遜人的土地;威爾斯有格溫德(Gwynedd)、波伊斯(Powys)、戴夫德(Dyfed)和根特(Gwent)等四小國。其他小國,例如林賽(Lindsey)、維特瓦拉(Wihtwara)、伯尼西亞(Bernicia)等,也生存幾個年代,但通常都這些小國都隸屬在威塞克斯或麥西亞等較大王國之下。大多數的不列顛人後來成為撒克遜人,但有些人則遷居到康沃爾、威爾斯和橫跨英吉利海峽,位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ton)。重點是種族認同源於共享的經驗(文化),而不是血統,因此,說到“不列顛人變成撒克遜人”,實質上是涉及到語言和文化的改變,而不是透過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 )或滅族(genocide)等所造成的人口遷移,至少在英格蘭可考證考古遺址和目前人口中所得到DNA證據。奧法國王(西元757-796年統治麥西亞),在第8世紀末期,統一了諾森比亞南部的“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但在他去世後,統一迅速瓦解。

• 在第9、10、和第11世紀初期,新一波的移民和入侵者,從挪威和丹麥湧入英格蘭,而這群北歐人佔領了東安格利亞和諾森比亞大部分的地區。 第9世紀和第10世紀初期是北歐人與撒克遜人之間的戰事不斷,有時威爾斯王國也會捲入其中,不同族群的通婚和跨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會發生。

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是威塞克斯的國王(統治期在西元871-899年),他渴望看到各個王國能統一成為一個英格蘭。 阿爾弗雷德(Alfred)的兒子長者王愛德華(統治期在西元899-924年)和他的孫子榮耀王愛塞爾斯坦(統治期在西元924-940年)努力團結英格蘭諸國,並征服北歐人。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聲稱,長者王愛德華在西元920年獲得了各王國的忠誠承諾,因此可以將其視為英格蘭統一的日子,但這並不是一個強大的聯盟,實際上,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可能在歪曲已經達成的協議。

英格蘭形成的日期更可能發生在西元937年,當時愛塞爾斯坦國王(King Aethelstan)贏得了布魯南博爾戰役(the battle of Brunanburh)。 第10世紀後期的撒克遜歷史學家,有時認為這場戰役是英格蘭真正實現民族統一的時刻,而且愛塞爾斯坦國王也宣稱自己是英格蘭國王,而不是威塞克斯國王。 然而,諾森比亞在愛塞爾斯坦去世後不久又重新獨立,並進進出出的與英格蘭其他地區結盟,直到西元954年,當時英格蘭(撒克遜人)威塞克斯的埃德雷德國王(愛塞爾斯坦同父異母的兄弟),收回諾森比亞人的獨立並歸為英格蘭的一部分。

埃德雷德國王(Eadred)的兒子埃德加(Edgar),在還是孩童時期,於西元959年便繼承王位,他是英格蘭統一後的第一位國王,從北部的諾森比亞延伸到南部的肯特,約有15年的時間,是在他的德政和有秩序的統治之下,直到西元975年,英格蘭人的身份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部落或小國的身份。 在英格蘭定居的北歐人(Scandinavian),有時會保留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元素,埃德加國王也允許當地的法律和治理,可以反映出當地北歐人或撒克遜人的主導地位,但北歐人與撒克遜人之間的通婚很普遍,在英格蘭的土地上,盎格魯-撒克遜人比丹麥人多。

 

 

相關連結

  1. The British Library offers a good article written by Alison Hudson describing how England came into shape in the 10th century
  2. English Heritage offers a fine summary of the early Medieval period and how England emerged from trends of those centuries
  3. Sarah Foot has a book chapter in Old English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 (published in 2002 and edited by Liuzza) entitled “The Making of Angelcynn: English Identity Before the Norman Conquestin which she gives credit to Bede for emphasizing a shared identity among the Saxons based on their Christianity, and Alfred the Great for emphasizing an English identity based in law, culture, and Biblical ideas of Identity.
  4. Ou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English history comes from reading Frank M. Stenton's Anglo-Saxon England, Geoffrey Ashe’s The Discovery of King Arthur, Peter Hunter Blair’s Northumbria in the days of Bede, and Stephen Oppenheimer’s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such as that of Benjamin Thorpe or 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version by Bob Carruthers have also been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