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0世纪时,英格兰人开始有身份认同和国家的形成,于西元959-975年埃德加国王 (King Edgar)的执政时期,以郡组成地方政府 ,英格兰因此有了定义。
英格兰人的身份认同是历经好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但最明显的因素是来自三个种族之间的通婚(intermarriage)和文化上的交流:
1. 不列颠人(Britons)是英格兰人口中的组成基础,至今不列颠人的基因,仍占最主要的部分。他们来到大不列颠群岛的时间,应该发生在新仙女木时期(Younger Dryas )之后,当时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尚未被海水淹没。不列颠人的文化,在青铜器时代晚期到西元的前五个世纪,是受凯尔特人和罗马人这些外来移民的影响;
2. 英格兰东部的日耳曼文化,可能被罗马人征服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的表亲是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这支外族是在第5-7世纪,来到英格兰的。
3. 在第9-11世纪时,丹麦人(Danes)、挪威人(Norwegians)和其他的维京人(Vikings)传入了北欧文化。
在第11世纪,诺曼人(Normans)征服英格兰,诺曼人的到来,在英格兰这片土地上,增添了法国-拉丁文化,不过即便如此,英格兰人对自己是英格兰人的身份认同,早就扎根了。对英格兰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更超越了其他周遭邻近小国,如麦西亚(Mercia)或威塞克斯(Wessex)等,或种族,如在西元900-973年进来的丹麦人或撒克逊人。
历史的里程碑:
• 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还是处于低地,尚未被上升的海水覆盖住时,人类从西班牙徒步到大不列颠群岛。当殖民和征服当地的凯尔特人(Celtic)、罗马人(Roman)、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和诺曼人迁移到大不列颠群岛时,从DNA的研究发现,也从来没有明显的取代当地的原住民,今天大多数的英格兰人,其基因大部分是来自西元前9000年左右,迁徙到此的原始移民。
• 在青铜器时代(Bronze age),凯尔特文化和语言是从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南部传入不列颠群岛的。属于前凯尔特文化的巨石阵和类似新石器时代的纪念碑,在进入铁器时代(Iron Age)后,转变为凯尔特文化。
•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显然有些行政中心,偶尔会为了防御要塞和武器文物而进行战争,这时的不列颠尚未统一。
• 英格兰东部在尚未被罗马人征服之前,或许已经有人使用原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语(proto-Anglo-Saxon Germanic language)了,当凯尔特语还在不列颠群岛的其他各地使用着,凯尔特语后来也演变成威尔斯语、康沃尔语、盖尔语等。唯一的一个例外,大概是皮克特人,他们所讲的语言或许跟北欧的前印欧语(pre-Indo-European languages)有关,有可能是一种闪语(Semitic language)。
• 西元43-87年,罗马人统一英格兰和威尔斯(Wales),称为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为时300年左右的统治。
• 在西元370-410年之间,罗马帝国的军队和行政当局要撤出英格兰的领土时,便警告当地人民要自行武装防御。
• 在西元410-449年之间,前罗马政府退出后的不列颠尼亚,几乎没有抵抗外敌的防御能力,因此各地首领在其土地上建立起防御工事,以对抗那些非罗马人的掠夺者。沃提根(Vortigern)在此时崛起,成为不列颠尼亚王国中,不列颠人的领袖,他的儿子是沃特米尔(Vortemir)。奥雷利亚努斯(Ambrosius Aurelianus)是沃提根的继位者,纵贯西元460年代,似乎成功的击退撒克逊人。
• 在西元449-473年之间,来自日耳曼,可能是弗里西亚(Frisia)朱特部落的亨格斯(Hengist)和霍莎(Horsa)两兄弟,定居在肯特(邓纳特岛Isle of Thanet )的东部,他们算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s)上,移民/入侵不列颠的始祖。
• 里奥瑟莫斯·阿瑟里乌斯(Riothamus Arthurius)是不列颠人的首领之一,于西元454年左右,升任领导的职务,并在不列颠和高卢(Gaul)进行竞选活动,直到他在西元470年离任。他有可能是沃提根的女婿,或是跟奥雷利亚努斯有关系,他似乎在撒克逊人和不列颠人的圈子里都具有权威,地位也比奥雷利亚努斯高。他有可能是塞迪克(Cerdic)的父亲或是祖父,塞迪克(Cerdic)是威塞克斯的首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统治时期为西元519-534年。历史学家约达尼斯(Jordanes)于西元551年著作的《哥特史》( Gothic History)中提到,这名“里奥瑟莫斯(Riothamus)”派遣12,000名士兵进入高卢,帮助安特米乌斯(Anthemius)皇帝对抗西哥特人。这位里奥瑟莫斯·阿瑟里乌斯,大概是亚瑟王传说中的历史人物。
• 在第5世纪和第6世纪期间,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冲突和邦交联盟的更换。从本质上来讲,这可能回归到前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时期的政治组织模式。
• 在第6-8世纪期间,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形成诸国:诺桑比亚(Northumbria)、麦西亚、威塞克斯、东英吉利(East Ang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和苏塞克斯(Sussex)。康沃尔郡(Cornwall)是在顿诺尼亚王国(Dumnonia ),一块属于不列颠人而非撒克逊人的土地;威尔斯有格温德(Gwynedd)、波伊斯(Powys)、戴夫德(Dyfed)和根特(Gwent)等四小国。其他小国,例如林赛(Lindsey)、维特瓦拉(Wihtwara)、伯尼西亚(Bernicia)等,也生存几个年代,但通常都这些小国都隶属在威塞克斯或麦西亚等较大王国之下。大多数的不列颠人后来成为撒克逊人,但有些人则迁居到康沃尔、威尔斯和横跨英吉利海峡,位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ton)。重点是种族认同源于共享的经验(文化),而不是血统,因此,说到“不列颠人变成撒克逊人”,实质上是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改变,而不是透过种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 )或灭族(genocide)等所造成的人口迁移,至少在英格兰可考证考古遗址和目前人口中所得到DNA证据。奥法国王(西元757-796年统治麦西亚),在第8世纪末期,统一了诺森比亚南部的“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但在他去世后,统一迅速瓦解。
• 在第9、10、和第11世纪初期,新一波的移民和入侵者,从挪威和丹麦涌入英格兰,而这群北欧人占领了东安格利亚和诺森比亚大部分的地区。第9世纪和第10世纪初期是北欧人与撒克逊人之间的战事不断,有时威尔斯王国也会卷入其中,不同族群的通婚和跨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会发生。
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是威塞克斯的国王(统治期在西元871-899年),他渴望看到各个王国能统一成为一个英格兰。阿尔弗雷德(Alfred)的儿子长者王爱德华(统治期在西元899-924年)和他的孙子荣耀王爱塞尔斯坦(统治期在西元924-940年)努力团结英格兰诸国,并征服北欧人。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声称,长者王爱德华在西元920年获得了各王国的忠诚承诺,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英格兰统一的日子,但这并不是一个强大的联盟,实际上,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可能在歪曲已经达成的协议。
英格兰形成的日期更可能发生在西元937年,当时爱塞尔斯坦国王(King Aethelstan)赢得了布鲁南博尔战役(the battle of Brunanburh)。第10世纪后期的撒克逊历史学家,有时认为这场战役是英格兰真正实现民族统一的时刻,而且爱塞尔斯坦国王也宣称自己是英格兰国王,而不是威塞克斯国王。然而,诺森比亚在爱塞尔斯坦去世后不久又重新独立,并进进出出的与英格兰其他地区结盟,直到西元954年,当时英格兰(撒克逊人)威塞克斯的埃德雷德国王(爱塞尔斯坦同父异母的兄弟),收回诺森比亚人的独立并归为英格兰的一部分。
埃德雷德国王(Eadred)的儿子埃德加(Edgar),在还是孩童时期,于西元959年便继承王位,他是英格兰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从北部的诺森比亚延伸到南部的肯特,约有15年的时间,是在他的德政和有秩序的统治之下,直到西元975年,英格兰人的身份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部落或小国的身份。在英格兰定居的北欧人(Scandinavian),有时会保留自己的母语和文化元素,埃德加国王也允许当地的法律和治理,可以反映出当地北欧人或撒克逊人的主导地位,但北欧人与撒克逊人之间的通婚很普遍,在英格兰的土地上,盎格鲁-撒克逊人比丹麦人多。
|
|
相关连结
- The British Library offers a good article written by Alison Hudson describing how England came into shape in the 10th century
- English Heritage offers a fine summary of the early Medieval period and how England emerged from trends of those centuries
- Sarah Foot has a book chapter in Old English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 (published in 2002 and edited by Liuzza) entitled “The Making of Angelcynn: English Identity Before the Norman Conquest” in which she gives credit to Bede for emphasizing a shared identity among the Saxons based on their Christianity, and Alfred the Great for emphasizing an English identity based in law, culture, and Biblical ideas of Identity.
- Ou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English history comes from reading Frank M. Stenton's Anglo-Saxon England, Geoffrey Ashe’s The Discovery of King Arthur, Peter Hunter Blair’s Northumbria in the days of Bede, and Stephen Oppenheimer’s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such as that of Benjamin Thorpe or 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version by Bob Carruthers have also been helpful.